近期,丹江口市大力开展“斩藤行动”,一举揪出林业系统多名“蛀虫”,从领导班子到普通干部,共有41人涉案,其中18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冷衙门里的“塌方式”腐败窝案令人震惊。(荆楚网 9月12日)
案发源自一个基层林业站副站长被查,而这位基层的小领导也可谓霸气十足,先后4次通过虚开苗木发票骗取公款38万余元用于个人日常开支,抽烟、打麻将财大气粗,底气十足。管窥全豹,一个林业站副站长尚且如此,整个林业系统的腐败可见一斑,41人涉案也就不足为奇。
认真审视冷衙门里的系统腐败,可以发现党风廉政建设的很多漏洞:教育流于形式、制度形同虚设、财经纪律束之高阁、上级纪检监察部门鞭长莫及、林业系统内部监督可有可无,等等。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基层干部“虚开冒领、一苗两卖”“上下内外勾结倒卖林权”“暗箱操作招投标”等常见的腐败行为大肆蔓延,中饱私囊、公款私用,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防止这种冷衙门系统腐败的发生,并非难事。相反,只要教育做到位、监管全覆盖、问题早查处,这类问题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
教育要先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端正思想、强化纪律约束的关键。有些二级单位的党员干部自觉“天高皇帝远”,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轻视党风廉政教育。对此,上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解决好“三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一把手”和纪检干部要经常与干部谈心谈话,不定期“扯扯袖子、咬咬耳朵”,使党员干部慎独慎微、慎言慎行,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监管要全覆盖。冷衙门给人以一种假象:因为“冷”,所以可用资源少,无利可图,不被关注,内外监管乏力,成为监督的“盲点”。但是实际上,冷衙门不同于清水衙门,往往冷而不“清”,而且常常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地带。因此,对此类机关单位,纪检监察部门要改变旧观念,不仅要重点盯防,经常性开展警示性谈话,而且要派驻作风正派的纪检干部,在单位内部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同时,组织、审计等部门也要加强干部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切勿置身事外。
问题要早查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类似的腐败窝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牵涉人员多,案发时间长,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整个过程像是在滚雪球,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质变到量变,导致整个系统的政治生态恶化。对此,要加强对涉林补贴项目、林权流转、绿化工作招投标等最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环节的监督公示,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抓早、抓小,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查处、早纠正,加大查处力度,防患于未然。
冷衙门“系统腐败”案件的查处曝光,既是对普通党员干部的教育,也是对纪检监督部门的警示,更让一些游离于法纪监督之外的“小官”知道:公款不是私房钱,权力也不是脱缰的野马,冷衙门更不是法外之地。只有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让权力在监督的“聚光灯”下运行,一举一动都接受社会的监督、人民的检验,权力这把“双刃剑”才不至于伤到自己。(邓承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