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绰号”应成干部评价“另类砝码”
2015-12-29 08:55:21 来源:汉网

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因为拆迁而被市民称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六朝古都被他“开膛破肚”,人称“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讲究江湖义气,被人称之“武爷”……诸如此类,无需解读,谁都可以看出,这些绰号预示着官员的什么嘴脸。(12月25日,中国新闻网)

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要看一个干部好不好,最直观的或许不是漂亮的街道、整洁的市容市貌,或许更不是漂亮的GDP数据,而是治下老百姓的“口碑”。孔繁森被群众称为“活菩萨”、牛玉儒被视为“孺子牛”、杨善洲成了“草鞋书记”、王进喜是进入了历史书的“油田铁人”,这些朴实的称号背后是老百姓对“父母官”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带来了什么最直接的看法和评价。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要科学优化干部评价模式,要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关键指标。要体现“群众公认”,不妨从各式各样的“官员绰号”下手。“拆城”、“挖挖”

之类的绰号背后是与工程项目“绑定”的政绩观,“某爷”、“某教父”之类的绰号折射的是江湖气息浓厚,爱好拉帮结派,大搞“一言堂”的“官念”。这些“绰号”或许戏谑、或许直白、或许“土气”,但在描述某个干部行为作为、思想理念上却是一针见血、相当精辟。

“官员绰号”不但是纪检监察干部的贪腐案件线索,更应该是组织人事干部评价干部好坏的“另类砝码”。从已落马的贪腐官员案例来看,这些问题官员的绰号并非落马后才出现,而是在案发前就广为流传、路人皆知。这些负面绰号的背后折射的正是个别官员口碑不佳,社会评价极低的现实。一方面是群众怨声载道、极不满意,一方面却是个别问题干部接连提拔,这其中的对比或许才是值得我们组织人事部门深思的关键点所在。

绰号虽小,但反映的问题却不小。组织人事部门要重视“绰号”的红色警报,更要读懂背后的民心民意,做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要主动出击,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而不是后知后觉,甚至纵容漠视。党员领导干部本身更要重视“绰号”的提醒作用,学会倾听民心民意,谨言慎行、珍惜名声、爱惜羽毛。(任评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