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学生作业,浙江一份《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微信群、朋友圈中被广为传播并引起争议。(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韩愈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为师者,授业解惑为己任,父母者,养儿育女为天职。前者负责灌输知识,后者偏重抚养教化,默契配合可以将祖国的花朵培育为未来的参天大树。可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常理,老师负责批阅孩子的作业是职责所在,却偏偏有些学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并且署名证实。如此一来,年轻一代的父母为了生活累死累活之余,还不得不腾出时间仔细检阅孩子的作业,以至于发出“臣妾,我做不到啊”的呼喊。表面上看,学校是对孩子的学习尽责,实则是一种转嫁责任的手腕。父母可以督促孩子学习,但绝不可沦为“家长作业”的奴隶。
近期浙江出台的《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拥护者认为,平时工作已经忙晕了,回到家还要顾及孩子的作业,有种被学校“软绑架”的感觉,主张叫停“家长作业”。反对者则认为,“家长作业”不应完全叫停,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本身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比较充分的说辞。
客观上说,学生作业的部署及其完成情况,还是学校的主要责任。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的层次不齐,势必会增加家长的精神负担。改错了,容易对孩子的学习带来误导,改对了,老师又怎么知道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掌握程度有几分也难以做到心中有数。就算百度可以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在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和疏导时又往往是力不从心。
学校的说辞似乎也不无道理,之所以让家长帮孩子批改作业,并非偷赖和卸责,而是想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实际上,老师更应该切实肩负起自身责任,批改作业的过程,即是发现教学漏洞的过程,家长代劳反而会掩盖存在的问题。
《指导意见》出台的目的是希望各地各校切实制止要求家长过度参与的作业。初衷是好的无需置疑,但学校担心的另一个问题的确如顽疾一般存在。在这个家长只关注孩子“考试多几分”的语境里,父母“随大溜”去外面给孩子报培训班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体而言,不见得父母的“作业”就果真不复存在了。
针对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建立作业总量控制和作业检查制度,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这倒是一个合理化举措。同时要鼓励教师研究作业的性质与功能,促进理解、提高熟练、知识整理等多种功能的作业,切实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
当然,叫停“家长作业”,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万事大吉了。谁都知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性品质的培养,往往显得至关重要。学生作业由家长批改,此风当刹。家长与学校更需理清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家长作业”一禁了之,并非双赢之举。还需结合各方实际情况,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