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骂游客”隐藏着现实悲凉
2016-02-16 10:47:25 来源:汉网

“游客抱怨明十三陵游览似走马观花遭导游辱骂”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曝光视频时长3分23秒,大巴车内的游客多次希望下车参观明十三陵景点,男导游说,“定陵(明十三陵景点)我不是跟你讲了么,里面就是烧香。”但仍有多名游客表示:“能不能下下车,不是在车上看,能不能走下去,走走嘛。”“我没说不让你去看,怎么说了半天也听不清楚、听不明白呢?”黑衣导游冲车内一名男游客说道:“听明白没有,我问你听清楚没有?”游客话毕,导游突然暴怒并放下麦克风冲着该男游客连爆粗口。(2月15日 澎湃新闻)

这让人想起2015年五一期间一段云南女导游陈某辱骂游客的视频。那个视频中,导游对游客言辞激烈地说:“你看你们一车人没(其他车上)一个人买得多”“如果你要像貔貅一样……”“你还连脸都不要,那就不好意思了”。近年来,这种类似的视频经常在网上热传,这类行为已经完全违背了职业道德,把宾客至上,优质服务,顾全大局的职业要求全都抛到脑后。人们不禁疑惑,原本靠信誉和服务为生的导游为何频频暴走?是什么让导游的思想态度变得如何恶劣?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联系到实际情况,就是说导游思想态度是由社会存在的现实决定的。偶然的事件中也有存在的必然,暴怒虽是不可控的,但其背后隐藏的思想态度却是有基础的,可控的。由此来看,导游恶劣的思想态度是不好的社会现实的映射, “导游骂游客”的背后也隐藏着现实悲凉。

抛开主观因素来看,导游从一开始就持有“应付”态度,对十三陵走马观花的游览,而且拒绝游客下车观光,显露出其怕麻烦的心态。随着事情的不断拖延,导游的态度进一步恶劣,直到爆粗口骂人,这是坏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这能体现导游对自己本身职业的不满,换个角度来看,也能说明这个职业本身的现实情况限制了导游的积极性,并滋生怨气。

就现实来看,绝大部分导游都是拿计时工资,没有基本工资,缺乏基本的保障,没有相应的保险制度。而且导游自身的职业身份不明确,导游等级评定制度确立数十年,至今仍未被纳入国家职称评定范畴。再加上有些游客过度维权、导游维权无门,监管部门处理偏颇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让导游丧失了应有的职业尊严。总结来说,导游是一个“四无产品”:无底薪、无保障、无身份、无尊严,这足以让导游群体丧失信心甚至寒心。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2014年导游资格考试各地报考人数锐减,江苏报考人数比2013年减少3000人,福建减少两成,湖北下降近三成……报考人数的减少说明这一行业的声誉和实际状况不容乐观,不被学生看好,这从侧面体现了导游行业所有的现实无奈与悲凉。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导游怎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工作?他们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尊严,现实也没有给他们向上的希望,那又拿什么来要求他们敬业爱岗、优质服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导游一次次暴怒的社会现实就是答案,当然,这并不是在为导游的过激行为开脱,而是希望人们在挖掘因果的同时,找到值得反思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正视“导游骂游客”背后隐藏的现实悲凉。去年五一女导游大骂游客事件经历的“骂导游”到“同情导游”的舆情反转,正是出于对导游现实处境的人性关怀。所以,遇到类似事件时,先抛开主观上的因素,不要急着选边站队的进行网络骂战,批驳导游的无素质,应多去关注一些“暴怒”背后的现实问题。这容易让我们更理智的看待人民内部矛盾,有更正确的研判,也能为处理现实问题,缓解现实悲凉提供更理性,更有价值的见解。(王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