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感怀爷爷
2016-04-01 15:28:40 来源:汉网

清明上山扫墓,发现很多以前上山的小路都没有了。鲁迅说:“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再多的路没人走,也就没了路。眼前,儿时上山的路,早已经埋没在野草丛中,没了影。

记得小时候,上山有一条比较大的沙砾小路,这是进山最近的路,路上铺满了小石子,也有比较陟的,有时也会有几级台阶。像这种又陟沙石又多的小路,随便一场大雨,都会把它冲得坑坑洼洼。

就是这样一条上山的沙砾路,当时却还能天天保持着它比较工整的样子,不知这是哪来的神奇力量。还记得爷爷上山放牛时,很喜欢把牛群往那条路上赶。别人赶牛进山时,都是带根扁担去,爷爷赶牛进山,却始终扛着一把锄头去。人家赶牛下山时,是一担担的柴火,但爷爷扛的,还是一把锄头回来。可能爷爷老了,大人并不希望爷爷再那么辛苦,不希望爷爷像别人家的老人那样也担一担柴回来吧!当时这样想着。

儿时爷爷经常对他的孙子孙女们讲:“方圆几十里的村庄,我无论走到哪,都会有一碗粥喝,你们能行吗?”爷爷的话,儿时的我们不甚明白,后来慢慢长大了,读的书也多了,逐渐明白其中的意思。现在人到中年,自信没办法能做到爷爷那样,心中很是惭愧。

爷爷可以说是自学识字的,以前村里唯一一个订报纸的就是他了,而奶奶却连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都不清楚。因为爷爷常年订报纸,我们从懂事起就早早认识了一位邮递员伯伯,大人都叫他“老莫”,他每个圩日就会送一次报纸来,因为路途遥远,他一般也会小坐休息一下,与我们逗上几句,然后才再上路送信送报纸去。

有时爸爸也会从爷爷那拿几份报回来看,因为看完后还要完整地还回给爷爷,爸爸并不希望我们小孩碰那几份报纸,但我还清楚地记得,爷爷订的那份报纸就叫《广西日报》。有时报头文字会是红色的,这样的记忆一直留在我心底。如果不是因为十几年前改建了新房,可能到现在还保存着爷爷的那些摆放得很整齐的旧报纸。可惜了,只能感慨了!

长大后,读的书也多了,也养成经常看报纸的习惯。在小孩还很小时,可能因为带儿子时也经常看报纸,儿子也是耳闻目染吧!现在的儿子也非常喜欢看书,无时无刻不在看书,小小年纪就被迫戴上了眼镜,他爸爸也戴眼镜,他祖爷爷也是戴眼镜的,可能是某种遗传吧!

听爸爸说,以前我们家族是没有家谱的,是爷爷从别的大村那借回来,抄写留传下来的。爸爸也给我留了一本,我的那本家谱还静静地躺在家里的抽屉里,虽然我不经常拿出来看,但我明白那是我们家族的传承。

爷爷的坟就葬在军山上,军山又叫逃军山,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站在坟前,就能看到连绵几十里邕江沿着山脚而过,下边的那些点点村庄,就是爷爷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我们把爷爷葬在这样的地方,让他能抬头就看见自己经常走过的村庄,这可能也是他的愿望吧!

爷爷其实是一名党员,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了。在我们大家族里,是党员的很少,只有我的两个叔叔是。我自认无法做到爷爷那种孺子牛的老党员精神,所以人到中年了才决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到现在,我也只有一年多的党龄。我十分珍惜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这份荣耀,以心中爷爷那种老党员的奉献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走弯路,给党抹黑。

可以说,党培养了爷爷,爷爷的老党员奉献精神却也影响了我长长久久。我自认无法做到爷爷的那种孺子牛精神,自愧没有那种精神,无为无能,也只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了。

这就是我爷爷,一名平凡的老共产党员,清明扫墓,让我再次感怀他……(陆增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