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热衷为城市更名,无异于“指鹿为马”
2016-06-14 10:13:18 来源:汉网

在一些地方改名时有发生。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庐山市正式挂牌成立,原庐山区更名为九江市濂溪区;今年初,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也改为播州区。同时,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些地方为什么要改名?为何要复名?(6月1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的城市改名并不少见,一些地方试图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整合包装城市无形资产,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利好,比如让城市更容易被外界识别、便于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等等。可以说,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符号,城市名称理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需要更改也需要慎重。

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总是想方设法想要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于是采用了更换城市名称的方式来立刻获得关注,并寄希望此举能最大程度地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出于发展经济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目的更名本无可厚非。但是,事实是一些城市更改后的名字不仅失去了先前的知名度,并且该名称也逐渐沦为平庸。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更改城市名称,而获得更大的城市“名气”。例如“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县”、“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甚至一些政府为了“西门庆故里”之名争得面红耳赤。笔者不禁要问,这些更名的城市,都实现当初目的了吗?其实上述城市中,有些因为更名,至今还为人置喙。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主政官员,而不能寄托于改城市名字来获得发展。

其实,不是说城市一定就不能更名,但城市的更名举动,必须建立在笃定的客观条件和程序之上。首先,城市更名理当是一种“发展之后”的自然结果,同时,改名既不应割裂名称中文化的内涵,且成本是“最小”的。其次,城市更名应处于一种被严格约束的状态。改名前既要有科学负责任的论证,也要有广泛的民意征集。

笔者认为,城为名之本,名字其实因人而异、因城而异,不是说有一个好的名字,就一定会发展起来,也不是说没有一个好名字,就不会发展起来。如果主政官员能够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城市也会发展起来,一样会赢得尊敬,城市名字也“与有荣焉”。(雨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