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淮南许多网民在转发一条“90后美女副镇长拍复古写真为家乡特色小镇代言”的消息。今晚,消息中的“女副镇长”王雪告诉记者,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特色小镇”。(9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从“90后美女乡镇干部自费拍写真为家乡‘代言’”到官员“跳伞代言旅游”、县长“摆摊吆喝卖瓜”、书记“做鱼被直播”,“网红”官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网红”官员的创意和胆识的确让我们佩服,他们善用互联网平台,低成本高收益,事半功倍地完成了大规模广告投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毋庸置疑的是,公职人员作为公众人物,“抛头露面”本就是其公共形象的一部分,甚至有时候人们“需要”这种秀。例如:如果是从发展本地经济的方向出发,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壮举,实乃一方父母官的分内之事。因这些秀而成为“网红”,大可不必过分指责。
在大众传统思维中,干部往往都是一种一本正经、严肃权威的刻板形象,当干部变得风趣幽默、活泼亲民,公众反而无所适从了。其实,各级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当“广告演员”而“无所顾忌”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不端着,没有架子,走下权力的“神坛”,犹如官场里的“小清新”,体现执政新姿态、新思路,群众没有理由不喜欢。
更进一步讲,干部上网当网红,利用干部的特殊身份,一定能增强事件的新闻性,起到一定的轰动效应,这样的广告成本低、作用大,对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积极作用。显然,相比明星代言旅游,由于干部身份的“特殊性”,更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干部代言”不失为推介产品的新招术,何乐而不为?所以,公众对此类事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在炒作或是不务正业而一棒子打死。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质疑,干部变“网红”在赞誉中也夹杂一些作秀式的炫耀,但是只要是从群众福祉出发,只要传递的是正能量,恶意解读着实有失公允。同时,与普通“网红”相比,干部“网红”更需经得起群众的“围观”、实践的“考验”和党纪国法的“考量”,是“沽名钓誉”还是“一心为民”,一看便知,毕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姜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