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冷”不科学,“以谅促善”才有方
2016-11-07 11:50:32 来源:汉网

原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为路人的冷漠而导致伤者遭到二次伤害,更令人气愤的是肇事的两辆摩托车司机面对事故时都选择了丢下伤者逃逸现场。近日,一段交通事故的小视频在朋友圈里流传,市民们纷纷评论,这样的行为太丢脸!(据中国网 11月6日)

“小悦悦事件”二次重现江湖!这本来就是一件不该发生的新闻,更不应该作为热点来报道。但是,偏偏这种事情又出现在眼前,赤裸裸把人们“伪善”的面具撕开——之前的十八名路人已经让人心寒,然而这次的居然又有人“见死不救”,甚至也是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后逃离现场!

幸而伤者并无大碍,但人间冷暖就以这种残忍的方式直接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对于肇事逃离的司机,对于冷漠的路人,我们愤怒、批判,这说明,大部分的人都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良知还在。但是,仅仅宣泄出自己的情绪没什么实际用途,更重要的事情是,假如以后我们遇到类似事件,我们会不会把对冷漠的愤怒转化成救人的行动呢?不知道。肇事逃离的司机、冷漠的路人,事后肯定也会在自责,但这种自责能重新唤起良知吗?他们下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会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吗?我们也不知道。

向善、乐善、行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精神使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得以延续。这次事件后,网友对于路人冷漠的批判、愤怒,体现的也正是对善良的坚守、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性的期许。但是,我们真的要去“人肉”出那些冷漠的路人,然后给其“重重一击”吗?行善应该是人之本能,而不是成为人行为的“包袱”。社会缺乏的不是批判与愤怒,而是宽容。成熟的社会应该允许给犯错者重新改正的机会,而不是靠批判来“以暴制冷”。

行善需要科学引导、悉心栽培,而不是口诛笔伐、大张挞伐。因此,笔者认为众网友可以放轻批判、谴责的力度。本来错过施救的人就很可能自我责备,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网友宽容一点就可以避免出现新的伤害。毕竟,刨根问底式的强烈谴责,甚至“人肉搜索”,并不能挽回事件本身的损失,也不能弥补冷漠者的过错。

社会需要的是让行善成为共识与习惯,强力干涉或者急功近利的去纠正存在于人们脑中的各种念头,都只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少一些批判与指责,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以暴制冷”,多一些“以谅促善”,社会将更加和谐。(非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