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塔西佗陷阱”更需要尽心填补
2016-11-08 16:25:20 来源:汉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近日首度全文公开。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提起了著名的“塔西佗陷阱”:“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他进而阐发说,“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新华网)

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受到群众关注,特别是与民众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此时,如果政府事件处置不当,就会再生舆情,让自己陷入舆论漩涡。而舆情应对失误,则会平添质疑,助长谣言,干扰事件处置,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便会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府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特别是当前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具有的聚合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网民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很少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地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消息传播出去。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直接决定着事件的走向和舆论的导向。由此,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进一步弱化,原有的社会秩序将引起改变。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社会舆论的考验和拷问,“塔西佗陷阱”也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

正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作为最应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在经历了“郭美美”、“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连串事件后,以及一些官员睁着眼睛说瞎话,强词夺理,一再用谎言侮辱公众的智商,慈善会和基金会接收捐款数额剧减,人们宁愿拐弯抹角将钱直接送给捐赠人,也不愿意相信这些机构。一再发生的矿难,频繁出现的毒牛奶、染色馒头、达芬奇造假、房价越限越涨、CPI不断飘升等现实,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对各级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所作所为更加充满了不信任。当民众发现“真相”之后还有“真相”,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真相”出现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极点。信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软实力”,它能融化冰雪,凝聚人心,如一条无形的纽带,把组织中的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一个信任缺失的组织,哪怕它的地位再高、名声再显赫,也是病态的、危险的。而网络社会的信任获得与丧失变得更加微妙,也弥足珍贵。

其实许多“习惯性误解”的肇因,恰恰来自另一方的习惯性思维,比如“官方”就意味着“舆论强势”、“权威”就意味着“高高在上”,“专业”就意味着“一言堂”。一些官员心中根深蒂固的这类想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话语”和“习惯性手势”。网络社会中却不需要这种指手画脚的惯性思维。考验在危机,功夫在平时,适应新的政治生态,谨防网络环境中的“塔西佗陷阱”,必须掌握好互联网传播规律,以政府自身的深刻变革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一方面政府要从危机事件中总结日常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将互联网事件管理的理念和可以常态化的管理措施纳入到政府日常管理中,以便利用政府固有的权威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及时准确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积极发声,无限放大正面信息,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主动权,让政府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信息公开和与公众沟通的语言方面的变革。公开促公平,公开导公正。信息公开不仅仅意味着规则、政策的公开,还传递着政策意图和规则所蕴含的价值。不仅如此,网络化的解读不是政府公文式的“官话”,而是要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的感染性,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达,政府积极、从容、负责任的态度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化解推责、呆板、不积极回应的刻板效应。同时,政府以及公务员需要在互联网的平等性交互上下功夫,以平等主体与网民讨论,并在政府职能、社会价值、公民权利的大讨论中,将公民教育蕴于公民自我教育当中,在掌握价值讨论的方向展开说服,增强政府在规则、政策和政绩方面的吸引力,进而巩固和促进全社会对秩序的共识。

常言道“功夫下在平时”,政府公信力的积累,不仅仅是在突发时刻,更在于日常的政府所作所为。特别是在网络化急剧发展的时代,更需要政府耐下心来,整合网络资源,转变政府职能,坦诚面对群众质疑,弯下腰来贴心跟老百姓交谈,才能在点滴中填补网络“塔西佗陷阱”,找回所失去的公信。(张宏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