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传统村落“失了根丢了魂”
2016-11-25 09:58:33 来源:汉网

在四处呐喊终于为几千个中国传统村落要了“名分”之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的担忧却丝毫没有减轻,甚至常常感到“苦于无策”。(中国青年报 11月24日)

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我国每天有80到100个古村落正在消失。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村落要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击,村落的原始性及其附属的文化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庆幸的是,今年5月,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发起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行动。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外形也有内核,有精神也有载体,每一个古村落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保护传统村落,让其“活”起来是关键。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工程,有效保护必须在保得住的同时,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必须坚持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传承、民众性参与、持续性保养的传统村落保护四原则。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少地方政府目前的保护思路都主要停留在旅游经济的开发模式上,从目前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传统村落中不难看出,这些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的村子,一些已被弄得面目全非。因为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不可避免要按照商业规律来进行改造,这就极有可能使文化被肢解,成了没有灵魂的“文化空巢”。在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教训,真正地将这些记载着历史的村落保护好,开发好。

保护传统村落,遵规循序是根本。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可盲目、生硬地揠苗助长式发展。因为有些古老的建筑一旦被破坏了,要想恢复是很困难的。对待古村落的发展态度,体现着对待农村的发展态度,更体现着对待社会的发展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种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坚守,是不能丢弃的农村之魂,它源自于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农村的发展应该以带有文明、文化和历史特性的古村落为圆心作图,不管圆画的如何大,“圆规”的这一脚必须定住、定稳,保证不脱离圆心。需要我们用稳扎稳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好古村落文化,既要敢于大胆创新,又要不忘乡土文化地传承古村落的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精髓是灵魂。古村落最重要的属性是文化属性,他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乡情乡愁的寄托。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式的疯狂改造,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本真,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要将古村落带上文化烙印去打量,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保护”。

古村落保护要精一点、细一点。保护和开发并举,保其原色,增其亮色,以坚守和创新两种精神,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撑起一片天空。(赵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