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驱散青春的阴霾
2017-02-04 10:52:17 来源:汉网

2017年1月27日除夕之夜,云南省镇雄县一名15岁留守少年小龙决绝地喝下农药自杀,再也不能听到欢快的爆竹声,再也不能看到绚烂的烟火,再也不能和亲人共度祥和的新年,有的只是写下一封令人潸然泪下的遗书,最后孤独赴死。(春城晚报)

遗书记录了少年痛苦的心路历程,对美满家庭的渴求化成了对现实的无奈,与父亲的不断冲突让他始终在二者之间挣扎,少年的青春被厚厚的阴霾覆盖,绝望成为了少年最后的感知,最终走上了轻生的道路。家庭困难、父亲脾气火爆、父子间缺乏交流是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父亲脾气火爆源于家庭困难和生活压力,以倾泻怒火的方式教育子女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沟通,缺乏和睦的家庭势必会影响到这位父亲在外的发展,如此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所有家庭成员都承受着这怪圈带来的痛苦,而少年的离去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特别是那位承受丧子之痛的父亲,余生将会在悔恨中度过。

2015年毕节4兄妹集体自杀,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们有一个额外的身份——留守儿童,悲剧的背后我们同样发现了家庭贫困、与父母缺乏交流等原因,时隔一年悲剧重演。留守儿童、留守青少年、留守家庭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各级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群团组织也一直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核心工作,各类志愿者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全社会从未忽视这一群体。但回过头来,我们是否又忽视了另外一个群体,特别是我们试图以“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等方式弥补父母的缺位时,这些父母是否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此刻笔者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则公益广告——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看到母亲为长辈洗脚,主动端来一盆水为母亲洗脚,并要为母亲讲小鸭子的故事。这则公益广告画面温馨,寓意颇深,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绝少不了父母的指导,不知有多少父母因外出务工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地抛给了学校和老师,对不成器的孩子动辄打骂,而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也多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很难满足他们对美满家庭的渴求,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青春将被阴霾覆盖,人格将会扭曲,最终走向极端。

笔者认为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同时,也不能缺少对其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孩子最依赖的对象,这个角色无人可以替代,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视频通话、微信语音等早已成熟的技术手段,化解因外出务工而无法见面的不便。

成长路上多坎坷,唯有父母付苦心,携起手来,给他们一个阳光明媚的青春。(肖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