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干部求“太平”群众等“支持”的扶贫尴尬
2017-05-25 12:01:59 来源:汉网

当前,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在各地均取得显赫成果。但有些地方,有些干部,有些村民,却为一己私利,或求“太平”,或等“支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带入怪圈,陷入尴尬。

为应对检查,有干部到贫困户家“装儿子”,意图蒙混过关,“粉饰太平”;为不劳而获得钱物补助,有村民“以贫为荣”,争当贫困户,恬不知耻地坐等“支持”。扶贫工作的本意,是让党员干部将技术、物资、信念和政策带到因病、因残、因缺劳动力、缺资金而贫困的村民手中。所谓精准扶贫的对象,绝不是那些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之人;所谓帮贫助困的干部,绝不是那些弄虚作假、作风劣鄙之人。

把跪求“太平”的“用心”深入到身体力行的扶贫工作中。2016年3月,四川马边7名扶贫干部在前往勘察扶贫重点道路“峨马路”的途中遭遇岩石崩塌,全部遇难;今年3月,新蔡县驻村第一书记赵超文因在扶贫一线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民权县包村干部李耀军与群众同吃同住,废寝忘食,村里的20户贫困群众有了脱贫产业,实现了稳脱贫……曾经,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雪夜探访贫困百姓,实干实抓的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今天,我们的扶贫干部也应以此为垂范,用脚下的泥土诠释念兹情怀和扶贫决心。想要让扶贫政策全面落地,取得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就必须向形式主义扶贫宣战,没有愚公移山志,赢不了脱贫攻坚仗。

把坐等“支持”的“毅力”灌输到立志脱贫的生产生活中。从小就明白“人穷志不穷”的含义,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只差国家扶贫政策这阵“东风”,于是帮衬来得恰到好处,村民实现顺利脱贫,生活富足。通过自我振作,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自己蹬一脚,摆脱贫困指日可待。贫穷不可耻,“志穷”方可悲。所谓扶贫先扶志,如果村民没有脱贫的斗志,只有“等靠”的庸碌散漫,即便暂时脱离贫困事实,也难保不会返贫,贻害子孙未来。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唯有干群齐心,心劲同使,走出扶贫的怪圈和尴尬,才能让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地执行下去,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谢睿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