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网络谣言”需多管齐下
2017-06-08 16:14:59 来源:汉网

湖北荆门市京山县本地微信群流传一段网友自拍视频,自拍女子现身说法,通过水洗、燃烧等鉴定手段,展示在钱场镇某糕点房购买的两斤肉松面包是棉花做的。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月6日从京山县公安局获悉,拍摄内容被核实属谣言。造谣女子因散布谣言,被警方行政处罚。(澎湃新闻6月7日报)

近年来,随着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崛起,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就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强关系、高封闭的信息传播平台中,“谣言”借助社交的力量迅速影响着人际圈。未经证实的信息给读者带来的误导作用不容小觑,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微信朋友圈”不时发生的传谣事件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第一,这类消息中大多数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以此来冲击阅读者的敏感神经。

第二,这类消息喜欢用“100%”、“第一”、“首例”等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音频或者视频资料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同时也是增加其传谣的可信度。

第三,这些文章更是易出现在老年人的社交朋友圈里。首先,老年人往往存在“健康焦虑”,对这样的话题自然感兴趣。同时老年人相对信息比较闭塞,与社会脱节,更容易相信这些“网络谣言”,自然引起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恐慌。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朋友圈信息,防范虚假不实信息和“爱心欺诈”,保护公民信息财产安全,打造“微信朋友圈”健康、清静、有序的法治新秩序。除了“谣言止于智者”,也应止于知者,更应止于治者:

首先,广大网民要增强对谣言的识别能力。第一、不造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科学性的难题或者新鲜事物时,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办法去解答疑惑,例如上网搜索、询问亲友、求助专家等,切勿按照自身认知而盲目的漫天传播。第二、不信谣,在朋友圈或者微博论坛等消息平台看到类似信息时,不盲目相信。应本着科学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去求证,判断清楚后再进行传播。第三、不传谣,即不跟风、不盲目的传播。同时对于自己已经求证后的内容,也应该大胆的还原事情本真。

其次,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公开一切能公开的、可公开的、要公开的信息。要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培养健康的信息处理习惯,如从多个权威信息源获取信息,查证追索重要信息,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等。要降低网络谣言的冲击力,在谣言易发的部门做好应对预案,出现网络谣言时实现快速反应。对一时讲不清的问题,也要如实给公众一个交待,不给那些“好事”的人以造谣传播的机会。

再次,公安、通信等部门及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网络用户网络言行的监控与制约。要努力降低网络谣言的覆盖面,在传播的关键节点建立信息真伪鉴别机制。这就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一些重点网站、重点平台也要实施监控,确保用户在网上的行为和言论受到有效和及时的约束。一旦发现有网民任性发布、随意转发不实信息,立即予以删除或封号。对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公安机关应该开展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对法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姚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