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采访贫困户时这样问道:“您对某某扶贫计划怎么看啊?”老乡一脸茫然,摆摆手说不知道。采访不顺利不说,政策效果怎么样也不得而知。由此联想到,在基层一线,如果用老百姓听不懂的术语、看不懂的文件来指导脱贫实践,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难以同声共气。(6月5日 人民日报)
扶贫工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几年,中央加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尤其是在扶贫政策和文件的制定过程中,更是摒弃了以往文件化、会议化的模式,更加注重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然而,一些扶贫政策虽然走出了“最初一公里”,却没到达“最后一公里”,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宣传政策和文件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对政策文件不了解,群众一问三不知,或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基层干部虽然自己看得懂文件,但是在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不知如何将专业术语口语化解读,搞得群众一头雾水。久而久之,扶贫好政策沦为了摆设。
作为扶贫干部,扶贫任务重、压力大,要想出成效,就必须要脚踏实地“接地气”, 尤其是在扶贫政策宣传上。在笔者看来,当好扶贫政策“宣传员”并非易事,应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
深入了解政策的内涵,是“宣传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推动好政策得到落实,基层干部作为执行者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主动与中央“对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政策出台的意义和意图。要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问题,在与群众讲解脱贫文件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清楚明白政策的各个方面,不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还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折不扣执行政策的同时,积极主动化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将上级政策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努力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应。
用准确易懂的语言表述相关政策,是当好“宣传员”的必要条件。自己深入理解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的是会用精确易懂的语言将政策表达出来。毕竟,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多有限,如果只是用一些专业术语与其沟通,群众肯定是听不懂的,还会让其觉得你是在打官腔,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拉远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工作的难度。基层干部只有从群众中来,多讲一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大白话、大实话;到群众中去,用好农民群众语言,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以平等的心态、视角、口吻与农民群众交谈交心。才能收集到贫困区农民的真实想法,也能更好地传达上级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
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是基层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学会用接地气的方式与老百姓打交道,既是一种工作方法、工作能力,更是一种感情态度、工作作风。只有以精准感受推进精准施策,使脱贫攻坚战能够出实招、得民心,才能真正打通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赢得广大农民群众赞扬。(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