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风文明”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之美
2018-01-05 10:20:54 来源:汉网

《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标榜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精神文明层面还不曾细化到“乡风文明”一说,但当时邓小平同志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提出两个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践证明,精神文明的重视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繁荣发展。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差距日趋加大。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社会发展不均衡加重。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加强“三农”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的指导方针中,乡风文明是关系到整个农村发展的精神面貌,关系到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后劲,也是最为艰难且容易忽视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不久,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同样也提出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但相比之下,要求更高。过去讲生产发展,这次讲产业兴旺,过去讲生活宽裕,这次讲生活富裕,过去讲村容整洁,这次讲生态宜居,过去讲管理民主,这次讲治理有效,五个方面里唯一不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就是乡风文明。细细体会,二十字指导方针的变与不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在农村”的论断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乡风文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性,无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或是最终实现中户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具体到当下如何建设“乡风文明”,还是首先要回归到“乡风文明”本身。“乡风文明”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对照农村传统文化,如何建设“乡风文明”,看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会有继承、有吸收、有发扬,也可能会有摒弃、有改善或者是创新。具体到当下实际,我们可能要在农村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用文明言行来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婚宴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消除各种丑恶现象,树立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打造农民有情节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我们期待“与美相伴、向美而行”,而这种美不仅仅是有形的外在美,强调更多的可能是永远照亮人类前行方向的人性之美。与之类似,对于我们当下轰轰烈烈开展的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说,乡村之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未来乡村充满无形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的内涵之美。所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基层一线不断推向纵深,从而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霍计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