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让清明盈满“暖意”
2018-04-04 09:37:30 来源:汉网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追思怀远日。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祀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被国家确定为法定节日,赋予了这个节日更多的含义,也为人们回乡祭祖扫墓、踏青游玩创造了更加宽松自在的机会。

但是,近些年来因为清明祭扫而产生的环境、卫生等问题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地方迷信行为泛滥,部分群众迷信思想作祟,在清明节前后以祭奠为名,念经布道,超度亡灵,烧冥币,献祭品,还有些人堂而皇之的在街头巷尾焚烧纸钱,还有的人把别墅、豪车、金童玉女、电脑、冰箱、彩电扎成的纸活当成祭祀用品,既影响了市容市貌,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又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观,让拜祭亲人成为了一出出闹剧,是愚昧十足的“孝悌”之举。

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今天,革除陋习,摒弃清明祭祀的旧方式、旧习惯,崇尚新风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明节传承的是一种传统文化。转变不文明祭扫行为,通过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寄和参加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低碳、环保的现代追思活动寄托哀思,才能够使清明节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低碳”节日。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也为清明祭扫增添了更多的新鲜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和群众意识到了祭扫陋习的问题,崇尚和使用更加文明科学的行为祭扫亲人,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据报道,今年威海市文明办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张“威海市文明祭扫调查问卷”,截止到4月2日上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市区道路、公园、农村山地、树林场所等焚烧纸钱的祭祖方式方面,超过85%的市民持“不适宜焚烧”的态度,而对于采用植树、栽花、网络祭祀等方式取代传统焚烧祭祀的市民则高达88%。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祭祖”的文明祭祀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清明新民俗。(文/孔令晶)

文明祭扫让清明盈满“暖意”,清明从古至今包含的不仅仅是寄托哀思一种内涵。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写到“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记录的就是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清明时节,除了雨纷纷和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温柔,也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自在。在这个清明,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为逝去的亲人寄托一缕哀思,在缅怀和追思先人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这才是清明节所传承的原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