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最是好家风
2016-04-18 07:10:00 来源:武汉晚报

本报记者翟兰兰

关于吃亏,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反应,或愤怒,或回击,或淡然,或记仇。而在一个“林学世家”里,却将此树为家风。如今已有重孙的陈志远老先生,将家族故事编写成册,人手一本,成为子孙后代的必读之物。

今年89岁的陈志远依然精神矍铄,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的角色上退休下来,已有二十余载。几十年来,他用“吃亏精神”勉励后代,儿孙个个颇有建树,其中已走出两个博士和两个高级工程师。

主动将“第一”让成“第二”

昨天,在陈志远的家里,他翻开自己用心撰写的《家事回眸》,如数家珍地讲述自己的家风家训故事。这本书的写作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写到2015年6月,共有五万多字,因怕手稿遗失,去年,老先生专门请人逐字打印出来,目前,已印出十几本,家族十多个人,人手一本。

陈志远是林学专家,尤其致力于泡桐树的研究。1992年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被学校返聘为教学巡视员,并参与学校多项科研项目的审查工作。

在家史里,有多个吃亏的故事,他用这些故事告诉后代们,要宽厚待人,报恩不报仇。有一个故事让后代们津津乐道:在20多年前的一次教学评奖中,经过学生和老师们的分别投票,陈志远得了两个第一,但这时,他主动向领导申请放弃了这个机会,偷偷把自己换成了第二。当别人问起时,他只是微笑并淡淡地说了句:“我该拿的荣誉都拿到了,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的同志,他们今后的路还长。”

“守时”家风只为不负他人

关于吃亏的家风,还突出体现在老两口的“守时”上。陈志远教育子孙,常常说,约定的时间,宁愿早到等别人,也不能让别人等你,不要觉得多等了一会儿就是吃亏,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每次家庭聚会,我们总是提前到,不让外公外婆担心。”外孙陈畅遂正在上大学,他说,每逢节假日,全家十五个人就会聚个餐,而对赴约者的首要要求就是,说的几点就必须几点到,不允许迟到,万一有客观因素,要提前解释清楚,渐渐地,每次家族活动,无一迟到。陈畅遂说,因为外公就是这样做的,他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课,总是至少提前10分钟到,以身作则,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自然而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行事准则。

“吃亏精神”伴我们成长

“潜移默化中,受到爷爷家风的影响,让我的人生发展成该有的样子。”陈志远的孙女陈聘婷是博士毕业,现任湖北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她说,爷爷是她人生导师,他从不咄咄逼人,也从不以长辈的姿态训话,他循循善诱,让你自己领悟人生。

她说,几年前,自己曾在美国学习,原本可以留在美国发展,但是,要去适应美国的环境,跟国内情投意合的男友也两地分居,更是远离家人。这时,她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回国发展。“有些事情,表面看吃亏了,其实,收获的东西更多,眼光长远,懂得取舍,是爷爷教给我们的。”陈聘婷说,很庆幸自己回来了,跟男友组合了家庭,并已有一个可爱的宝宝,一家三口幸福美满。

亲爱的读者,您家有家风家训吗?也许是一句流传下来的话语,也许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也许是一种家庭独有的美德。武汉晚报开展“好家风”系列报道,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2333333,或关注武汉晚报微信与我们分享您的家风家训故事。

陈志远和老伴合影。

武汉晚报

微信公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