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察厅发布公告,决定自8月2日起,撤销“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廉政账户,要求党员当面拒收礼金,否则按照最新修订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违纪处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曾有17个省份设立过廉政账户,目前至少已经有6个省份撤销。
就在贵州省撤销廉政账户之前,四川省从7月15日起,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统一撤销廉政账户,余额移交同级财政,上交国库。而在更早的2013年,内蒙古就撤销了廉政账户,建立实名制上缴违规收受资金专户。
廉政账户是地方纪委为帮助一些被动收礼的党员干部处置那些无法退回和不便退回的礼金而设立的,最早设立的目的是为挽救濒临犯罪边缘的党员干部。从这一点来说,廉政账户不是以“预防为目的”,而是“救赎为目的”。
换言之,廉政账户是给那些已腐败的人员一个自救的机会,也是组织给予其自我改正的制度平台。正是其存在某种特定的合理性,也使得其设立后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一些地方廉政账户累计的金额也相当可观。
不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廉政账户从设立之初,就存在着两大天然弊端,一是有官员收受贿赂后,并非第一时间就主动上交,而是“闻风而上交”,廉政账户里一塞了事;二是存在“收多交少”甚至沦为作秀的工具。一旦哪方面问题暴露,就拿部分上交款项的事实及凭证做“挡箭牌”,企图蒙混过关。
更重要的是,设立廉政账户是为腐败脱罪,减轻罪责开方便之门。廉政账户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反腐手段,确实发挥了其应的作用,不过其本身的不透明加上容易沦为减轻罪责的“灰色地带”,已然到了不得不撤的地步。
如果将十八大作为反腐工作的分水岭,那么对待廉政账户的存废,实为新常态与旧常态的泾渭之分。尤其是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违反有关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消费卡行为都是违纪行为。而在程序上则要求“当面拒绝和退还”,而不能以“面子过意不去”作为缓冲理由,并为腐败留下隐患。
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效果上,廉政账户都并非制度性优选,也非“以法治腐”的可行手段,其存在的弊端与实际要求渐性渐远,其短板也呈现出放大之势。而从给腐败后自救之机,到腐败前的坚决抵制和防范,关口的前移有助于腐败的升级,并最终达到“不能腐”到“不想腐”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