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绵城市摄影大赛采风行走进青山区
2017-03-05 16:56:00 来源: 长江网

长江网讯(记者 郝琦 通讯员 周海 吴青雨 黄云海)“真没想到,咱家门口也有一道不亚于‘楚河’的美景了。”3月5日,望着东湖港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家住青山区的摄影爱好者刘经纬感慨地说。

  东湖港海绵施工现场 网友范权斌拍摄

当日,首届海绵城市摄影大赛采风行走进青山区,40多名由长江网征集的拍客网友和摄影家,相继走进该区多个海绵城市的“样板工程”,实地感受该技术将城市渍水问题“化整为零”的神奇功效。

全长4700米的东湖港,以前是一条明渠,一道黄绿色的臭水,穿过两岸的棚户区。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后,将完成渠道整治、桥梁、水闸及沿渠景观绿化等项目,让这条曾经的“龙须沟”变身为海绵性公园,不仅供两岸的市民休闲观赏,还实现了长江、东湖的大水系循环连通,承载着城市排水、蓄水、净水功能。

在钢城十九小的校园里,工人们正在铺设透水砖。负责校园海绵项目的负责人朱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学校操场地势低洼,遇到暴雨容易渍水。他们将操场地面挖开,埋入透水管,上面铺设透水砖,让雨水能渗透到地下,再由水管排到附近的蓄水箱涵。

  网友 年年有余拍摄

“虽然海绵工程形式上多种多样,但主要原理就是让雨水渗入地表,有一个缓冲的空间,减少管网排放的压力。”在参观完青山和平公园、青山江滩、南干渠游园等几个其他海绵工程现场后,网友余杰萍一语道出“海绵城市”的实质。她希望,能在武汉其他容易渍水的区域,引进“海绵项目”。

“为啥国外电影里,欧美国家的下水道能开车甚至开船,我们能否按这个标准改建我们的下水系统?”面对网友们的困惑,工作人员解释,国内下水道多是参照前苏联的管径式设计,如果改建“地下宫殿”式的下水道,不仅成本过于高昂,而且会影响到地铁施工。“海绵项目,是用相对低廉的成本,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蓄能力。”据悉,海绵城市摄影大赛采风活动将每月举行一期,在吸引摄影爱好者进行现场创作的同时,也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