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肥:民心项目如何走到心里
2014-04-14 17:43:26 来源:汉网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成为“闹心工程”。(4月14,京华时报)

新闻内容进一步介绍了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指出武汉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从2009年至今,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也就是说,武汉对3个参与运营公司的投入远不止3个亿,而即使以10万辆自行车来分摊这3亿资金,每台自行车及运营成本高达3000元,而新闻配图的自行车显然配不上这个价。

有人将民心工程的失败归之于市民素质低下与企业利益追逐上的短视,而官方背景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有谋利心无服务心,导致公益性无法保障,而且常以“投入不足”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

显然,所有矛头指向的是民营企业的逐利天性。然而,民营企业逐利是天性,自古皆然,倒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态度令人觉得蹊跷,两年前就陆续有报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既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也没有中止合同停止投入。换句直白的说法:做得再差,不妨碍公共财政继续投资。此中奥妙耐人寻味。

武汉不是唯一试行自行车以打通最后出行一公里的城市,杭州、株洲、太原等城,都做到了以更小的投入取得了民众满意的效果。在公共服务这一块,公众纠结民营还是公营,显然放大了民企的弊端,而忽视了政府管理之责,正如美国的大型公益项目都控制在民企手中,并没有降低其服务水准,相反我国水电气多控制在国企手中,并不见得就降低了事故率。这一点,有不断曝光的新闻可证实。

在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投资上,如果投资方只注重利益输出,企业凭借这或那的关系承接了项目却只有心做一锤子买卖,公众自然很难获得长期高效的公共服务。不过,长远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没人能笑到最后的。企业纵然一时取得经济效率,但会陷主政领导于官商勾结的罪名之中;民众反应强烈,一定会引发对招投标及运营的审核,如此一来,企业逃不了被严惩,而相关领导最轻也会背个失职之责。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重大的民生项目,以其便民与环保深受民众喜爱。可以预见,随着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会热衷于推行此项目。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从这倒在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项目中吸取教训。

要将民生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还是应设定严格的程序,详尽的管理职责,严厉的违约责任。否则,不独政府公信受损,民心也会饱受伤害,正如武汉此项目一样,官商勾结的批评声充斥于耳,民众出行步步艰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