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刘俊彦,从2012年毕业到2013年,当了1年村官的他,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2013年6月他辞去“官职”开始创业养羊,如今已经初见成效,6月13日,记者来到板石镇,听刘俊彦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8月7日 新农网)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似乎正在或者已经走向饱和,对于任何想要白手起家开始创业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村官”们。
被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许多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农村的情况毫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虽然思想解放,观念先进,也掌握许多现代技术技能,但到了农村,专业不对口,派不上用场,显得无所适从,对于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摩拳擦掌一两年,创业却很难真正开始。
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身份的尴尬使他们在犹豫中徘徊,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业中去,另外,部分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可能会考上公务员,他们原来的创业项目将何去何从,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村官”跟其它一般创业者相比,特殊性之一就是他们在村里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创业只是“兼职”,他们不可能抛下村里的工作,只是一心搞创业,创业时间和工作时间是不是会有冲突或者不足?还有,多数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为多个大学生“村官”组团创业,但是他们的工作地点不同,属“松散式团队”,这给实际创业过程中的运营、管理造成很大难度。
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要不同程度的同农户合作或者打交道。在很多农村,“劣根性封建残余”仍根深蒂固,农民有善良、勤劳、淳朴的一面,也有封建保守、急功近利、随波逐流、诚信意识差的一面,况且很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工作持不理解或不信任态度,这些因素也会给大学生“村官”创业多多少少会带来挑战。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起始资金多为亲人朋友筹集,资金数量小,运营困难,加上雇佣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资金链随时可能会断裂。由于真正的农业项目具有周期长、回报率相对低、科技创新含量低、且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特点,多数投资者也不会选择农业项目作为投资对象。
当下,政府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出台各种措施、优惠政策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但是鲜有在农村附近的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孵化器,另外,为数不多的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创业类培训,多数也只是针对少数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创业小有成就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典型,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机会不多。
另外,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性弱的局面。新闻媒体、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舆论宣传、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稳定社会环境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支撑作用的有效整合。
虽然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之路注定困难重重,崎岖坎坷,但让我们欣喜的是,正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例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所以,我们要为仍然坚守在农村创业一线的大学生“村官”们点赞,他们的事业可能不大,却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承受了太多的艰辛和不易,请尽量多给他们一点理解、关注、关心和支持。(霍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