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现象,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各地开展清理动真格、追究责任不留情、建章立制防“回潮”,对“吃空饷”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起到了“清”和“防”效果。(10月6日《人民日报》)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大力进行对 “吃空饷”现象的专项整治。据中央发布的情况显示,截止目前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为16262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专项整治可谓效果突出、成绩斐然。吃空饷的本质是利用公共权力满足私利,就像一个腐蚀财政的毒瘤,加重了财政负担和群众负担,无异于掠夺纳税人的钱,属于变相贪污,理应以贪污罪论处。所以,对于这16万吃空饷的人,不仅要清理掉,更应该给予相应的严惩。
那么,对于“吃空饷”究竟该如何清算?首先,“吃了多少是否全都吐了出来?”这是最起码的。如果既往不咎,就等于是“白吃”,这样的清理没有多大意义。必须要让这些“吃空饷”的感到“肚子痛”,尝到“吐出来”的难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追踪“涉嫌犯罪是否受到法律严惩?”这种类似于贪污的“吃空饷”,对始作俑者一定要追究法律责任。挪用公款都可定罪,这种侵吞“皇粮”的行为,已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笔者认为,狠刹吃空饷的官场歪风,必须从严问责、对症下药。首先,吃了空饷必须吐出来。这是国家的财政,这是人民的血汗钱,你凭什么不劳而获?其次,凡有吃空饷者的单位,必须追究一把手和相关人员责任。试问:单位一把手不同意,谁能吃到空饷?吃空饷者和一把手及相关人员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应该查清楚给公众一个交代。第三,为了防止吃空饷反弹,必须建章立制,从根本上堵住吃空饷的漏洞。
此外,治理“吃空饷”行为,更有必要严惩责任官员。“吃空饷”人员之所以能够不上班照领工资,显然离不开相关官员的批准与同意。有些“吃空饷”人员甚至还通过行贿方式,换取相关官员对于其“吃空饷”的“恩准”。正因为如此,唯有在严惩“吃空饷”人员的同时,严厉追究那些批准相关人员“吃空饷”的责任官员的责任,乃至以涉嫌渎职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查处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才可能从源头上减少与杜绝“吃空饷”行为再发生。
治理“吃空饷”现象,唯有在相关部门定期清查、常抓不懈,建立常态机制基础上,以严惩责任官员为抓手,以加大信息透明度、鼓励群众举报为辅助,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于“吃空饷”人员的惩处力度,如此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可能真正取得长期实效,保障财政资金与纳税人税款免遭蚕食,并减少与遏制腐败发生,促进作风与廉政建设。(文/曾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