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应成领导干部“基本功”
2016-05-26 09:14:01 来源:汉网

昨天《人民日报》第4版“人民论坛”刊发《一味低调非良策》一文,重点提及地方领导干部的新闻舆论工作。文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还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花瓶,认为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5月23日,人民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通讯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媒体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的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称王”转换为网络媒体、“自媒体”异军突起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以往遮遮掩掩被动应对新闻舆情的方法和老套、古板、不懂变通的宣传手法显然就已落后于时代潮流。

可惜的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变革”的敏感度并不算高,甚至还把新闻传播和舆情应对当做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领导干部自认升迁无望,没必要再多花心思搞舆情应对和宣传;有的履新不久,没出政绩,总觉“火候不够”;有的谨小慎微,把新闻报道等同于出风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宣传就是言多必失;有的是风声鹤唳,过度应对;甚至还有个别人是碌碌无为,确属“无话可说”。诸多原因不一而足,但说到底还是源于对舆情应对和新闻宣传的两点误解:一是认为这事儿与己无关,是宣传部门之事;二是缺乏应对媒体和舆情的基本功,从心中“没底”发展为“防火防盗防记者”。

在实际工作中,这样案例不在少数。湖南衡阳“雷政富案”中涉及的领导干部从55人缩水到6人,官方至今没有个明确说法;今年年初,绵阳“法官开房”和“阆中公判讨薪民工”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但官方的调查结果却至今没有下文。这些事件的“烂尾”与其说是当地有关部门深谙“热新闻冷处理”之道,倒不如说是缺乏对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尊重和应对社会舆情的意识。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的绝大部分干部都具备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在抓重点、抓推进、抓落实上都相当有“两把刷子”。但绝大多数人在如何利用好现代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发现排解社会矛盾等工作上却是“瘸了一条腿”。这显然与当代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有所出入。

其实作风低调谨慎与重视宣传、舆情应对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地方发展有了新政策、新规划、新动向不能只在部分人群中口口相传、心领神会,而应该积极利用好现代媒体手段在更多、更广泛的人群里得到讨论和响应。这样才能调动起当地民众的参与积极性,避免某项政策陷入“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退一步讲,强化宣传和舆情应对也是充分保障民众知情权,确保公共政策透明、权力运转透明的“保障线”。

邓小平同志曾告诫:“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下,领导干部不但要“会做”更应该“会说”,学会拥抱“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而非躲避、逃避甚至畏惧。(任评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