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数百名毕业生在报考基层服务项目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就业”,无法报考。事件发生后,该学院为报考“三支一扶”的考生更改信息,使其恢复了报考资格。甘肃省教育厅表示,对该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的该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通报批评,对6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行政记过和行政警告处分。(7月18日 新华网)
近年来,虚假就业协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毕业季来临,恰逢又一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被就业”现象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被就业”行为造成了就业率的虚高,数百名学生差点无缘报考“三支一扶”,不仅是对当事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欺骗。不得不说,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学校单方面使学生“被就业”,根源在于就业率的压力。在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今天,就业率成为了培养质量的最直接的体现,教育主管部门也就顺理成章的将就业率作为各学校的硬性考核标准。就业率关系着招生规模、经费数量,并有一系列的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生存。在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社会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各校就业压力比较大,为了体现工作成绩,拔高就业率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学生“被就业”的闹剧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看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次学生“被就业”事件十分重视,问责处理也较为及时,未对当事学生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但这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和问责手段,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解决学生“被就业”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要看到问题的实质,既然无法对就业率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监管,而且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的培养质量,就要建立全面、综合的考评机制,弱化就业率这个考核指标,将其作为一种信息披露,不作为刚性标准,从而斩断学生“被就业”的幕后推手,这样学校的压力就会低一些,主观能动性反而会高。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虚假就业问题要加强监管,利用大数据和统计手段来检验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故意瞒报、虚报的学校给以严厉的处罚,形成制度震慑,规范校方的行为,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公众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薛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