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正阳县一名城管队员遭遇暴力抗法,被一名瓜贩持西瓜刀捅伤后送医,经抢救无效死亡。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和小摊贩爆发冲突的案例不胜枚举,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几死几伤。不论是暴力执法还是暴力抗法,一旦爆发冲突必然是双输的局面,为什么冲突双方还要选择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呢?
在我看来,目前的城管执法存在“老实人怪象”。城管和小商贩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博弈中,如果选择不遵守规矩,则可以获得额外的好处;如果选择遵守规矩,反而会遭受更多的损失。因此,总有法律意识淡薄的人选择不当“老实人”,如果恰好双方都选择了不守规矩,就必然引发冲突。这是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果。
我所在的区县每天早上都有城管巡逻,城管队员按照固定线路驱赶沿街占道经营的早点摊、果蔬摊。部分小摊贩深知媒体高度关注城管人员的执法态度,也深知当地政府对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视。于是,这部分小摊贩选择先闹一闹,试试城管执法人员的态度。城管人员迫于舆论压力和上级管理压力,往往选择息事宁人,给予这部分无理取闹的小摊贩“口头警告、责令限改、下不为例”的处理。其他小摊贩看见同行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行为,往往效仿加入了不守规矩的队伍。
城管面对态度强硬的小摊贩选择了不守规矩,这不仅助长了小摊贩暴力抗法的气焰,也养成了自己暴力执法的习惯。城管队员在劝离小摊贩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小摊贩“胆子小、耳根软”,在劝离无效后,采取了“吓一吓、吼一吼”的执法态度。这部分小摊贩担心新闻中“一踢二吼三掀摊”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主动撤走了摊位。“吓一吓、吼一吼”自然比耐心劝阻来得快,因此部分城管队员舍弃态度换了速度。
城管和小贩这种建立在不守规矩上的“默契”既不合法,也不稳固。双方一旦错误的判断了彼此的态度,认为对方是“好欺负的主”,谩骂淹没了理性,争吵瞬间就会升级为肢体冲突。
不论是小贩利用城管怕把事闹大的心理“小打小闹”,还是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欺软怕硬”,暴露的都是城市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漏洞。既没有给正当的执法行为足够的底气,也没有对不守规矩的行为给予严惩,更没有保护好守规矩、讲秩序的“老实人”。打破城管执法的“老实人怪象”,关于在于政府如何完善现有体制和法律法规,配套出台新的政策,让执法过程的“老实人”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文/陈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