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度“慢就业”未尝不可
2017-02-07 17:27:27 来源:汉网

“近期不打算找工作了,我还是选择先休整自己。”同许多年轻人一样,研究生毕业后,李卉成为“待业一族”。不同的是,毕业后的半年间,李卉并未急于就业,而是利用这段时间读书与旅行,“在就业前,我更想在心态上有个转换。”(2月6日,未来网)

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近年来,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有学者指出,“慢就业”是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一种被动选择,而事实全然如此吗?为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慢就业”,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躲避就业高峰。因为外界就业压力一直存在,只是其表现形式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比如前些年有些大学毕业生为躲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这便导致了近些年来因研究生学历“贬值”而“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对于“慢就业”这一概念需理性看待,理想中的“慢就业”不是作为个体在就业压力前的一种消极遁世行为,而应当是个体主动选择、主动作为的一种结果。“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慢就业”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比如某些人参加志愿活动、服务基层活动、还有人在博士毕业后去做博士后,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能够提高个体的择业能力,使得个体在就业市场中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更有利于自身找到一份适合且心仪的工作。

“慢就业”是对现在“快就业”的一种有益补充,能有效缓解现在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据河北搜才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以内,有40%的人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也就是说,有60%的毕业生三年内至少跳槽一次。大学生频繁跳槽就是由于“快就业”导致就业之后对工作不满,这种做法不仅令用人单位受损失,也对自己人生发展不利。

因而,大学生在就业一事面前一定要多些积极性、主动性,而这不一定是用就业速度的快慢来衡量的。大学生就业固然要克服“等靠要”,要迅速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但与此同时,也要在工作机会面前多几分理性思量,要重视工作的质量,所以,适度的“慢就业”也是很有必要的。(郭晓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