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作:慢行方知分光无限,细品才辨苦辣酸甜
2018-02-02 10:28:04 来源:汉网

2018年2月1日人民网发表了一篇关于文化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文章。文中提到宁夏话剧团曾经排练了一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题材的话剧 ,但由于具剧本内容跟农村的真实生活相差太大,观看话剧的村民们并不买账。这样的结果让剧团反思,从而改变创作方式,从走马观花的到贫困村转转变成跟贫困村的村民同吃同住,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受到村民的喜爱和肯定,观众收获了感动,剧团收获了掌声。文化创作脱离生活就是空中楼阁,唯有从真实中找素材,才能创作出能让群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科技发展到今天,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又便捷,互联网上搜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看似省时省力,其实是浪费时间。文化创作不是靠坐在电脑前想一想、搜一搜、东拼西凑就能出好作品的,拨动人心的瞬间不是靠凭空幻想出来的,美丽的花永远是从土壤里吸收了足够的营养,从阳光中获取了足够的能量才能绽放。技巧和手段不能替代真实的情感,最靠谱的灵感来源就是到触摸生活的本质,理解之后再提炼出精彩。互联网上能搜索到的信息代表它已经被人发现并表达出来,用其拼凑出来的结果不能称之为“作品”,因为里面并没有独特的视角和新的感悟,况且网上查到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靠,若用未经证实的信息作为创作依据一定会被人诟病。尤其是以扶贫、脱贫为题材的作品,讲的故事是最朴实的农村生活,看的观众是正在过着农村生活的村民,要传递的是对扶贫工作的支持,要树立的是对脱贫攻坚的信心,让人民看到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也从精神上帮助贫困户站起来。若作品不接地气,平庸又空洞,观众产生不了共鸣,则达不到该有的效果。对文化作品进行打分的是群众,那就得走进群众中去,创作出群众喜爱认可的佳作。

深入基层体察、爬山涉水采风永远不会过时,就像看到

书本上“疼痛”二字是感觉不到什么是疼痛的,只有肉身被刺过才知道什么是疼痛,再看到“疼痛”二字才会有反应。所以无论互联网多么发达,查询资料多么的便捷,仍然只有融入基层才能了解到生活本身的样子,只有了解人们的内心才知道他们期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以真实为基础的作品才有饱满的情感,有过真实的体验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方法千变万化,一万个套路也不如扎根人民。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走到群众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为群众创作,等同于为作品注入了生命。

别再走马观花等灵感找上门来,生活本身就风光无限、五味俱全,不下马慢行怎能看到灵感的源泉无处不在,不细细品味怎能知道酸甜苦辣就在眼前。(文/未遮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